自主品牌之痛 其實是零部件之“殤”
日前,由《美國汽車新聞》制作的201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單發布,日本企業占到近三成,而來自全球最大車市中國的僅有2家企業入榜。博世、電裝和麥格納位居前3甲,大陸集團、愛信精機、現代摩比斯、佛吉亞、江森自控、采埃孚和李爾進入前10。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日本、德國車企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而中國自主品牌卻在本土市場丟城失地。
2014年豐田全球銷量達到1023萬輛,同比增長3%,連續三年位居世界汽車銷量第一。大眾全球銷量達到1014萬輛,而在此期間,中國自主品牌銷量757萬輛,市場占有率反而下降兩個百分點以上。
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零部件產業的整體發展遲緩,拖累了整車行業的發展。
據統計,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大約有2萬家之巨,但是, 技術水平普遍較低、規模較小、占有率不高,更多的是扮演著供給一些諸如玻璃、后視鏡、橡膠件、保險桿等技術含量較低產品的卑微角色。而跨國公司控制了90%的汽車電子等高新技術產品以及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關鍵領域的市場份額,導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空心化”。業內人士無不痛心的指出,在中國每年高達數千萬輛的整車當中,所配備的自主關鍵零部件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改變這種局面,就在于加強政府政策引導、扶植自主零部件產業。對整車廠使用自主核心零部件進行鼓勵、對社會資本投資自主技術創新核心零部件給予優惠。遺憾的是,2004年版本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取消了外商投資零部件的股比限制,為外商以控股或獨資形式在華創建工廠加速擴張、搶占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客觀上提供了便利條件。而被不斷邊緣化的自主零部件行業,更加無力走出的散弱差陰影。
而企業本身,需要眼光向外進行收購、眼光向內實現聯合。
一方面通過國際化資本運作等多元途徑“走出去”兼并重組,迅速獲得先進技術補齊短板,實現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改變整車廠家與零部件廠家單打獨斗的傳統做法,加強協同走聯合創新之路更重要。
通過參股、控股、股份交換等形式結成互補合作的利益共同體,讓自主零部件企業提早介入、參與研發、協同配合,降低生產研發成本、縮短商品開發周期、加快新品推出節奏、提升品質并穩定價格、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馬亨德拉汽車公司在1997年印度政府放開國內汽車行業以后,為了應對日益殘酷的競爭,它采用了利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力量進行汽車新產品開發的新舉措。結果,馬亨德拉汽車公司總共只花費了1.2億美元(其中還包括改造工廠的費用)就成功開發出了全新的SUV產品,并由此牢固地捍衛了自己在印度中低檔SUV市場的霸主地位。馬亨德拉汽車公司這家自1954年開始幾十年生產低檔SUV老產品、在沒有任何開發新產品專長及經驗,甚至連“變臉改型”之類的開發都未嘗試過的“落后汽車企業”,在面對咄咄逼人的跨國集團面前,挺直了自己的脊梁,為印度自主品牌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新的思路。而印度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以堅強的支撐在使馬亨德拉汽車公司達到了自己的夢想的同時,也使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自己走出了困境,實現了雙贏。“借助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力量,不斷開發自己整車產品”的模式,值得習慣于拿來主義的中國汽車企業借鑒。我國土生土長自主品牌生產廠家,也將從中獲得企業降成本、維護并開拓市場的全新工作理念。
因此,對于自主創新的零部件,自主品牌車企需要眼光長遠的加大配套額度,給其一個充分施展拳腳的舞臺。
應當意識到,目前盡管有琳瑯滿目的優質外資汽車零部件可以利用,但是它會帶來整車成本不可控、市場競爭力下降等風險。只有與自主零部件企業休戚與共,才能始終較好控制整車成本并維護本土汽車產業的安全。
跨國汽車公司嫡系零部件公司“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在華整車工廠的訂單,而自主零部件企業常常難以分得一杯羹。在此語境下,來自自家兄弟整車廠的訂單就尤為寶貴。
然而,不幸的是,一些自主零部件企業的創新產品,遭遇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澀。“出于各種考慮”,近年來,自主品牌整車廠家正愈來愈多的采用兼具品牌和性能優勢的外國同類產品。使得自主技術創新的AMT、ABS、ESP、安全氣囊等產品只能委身于發展空間狹小的低端配套區間,步履艱難的蹣跚前行。長期以往,巨額研發投入無法收回、產品性能持續改善難以為繼,必然極大挫傷零部件行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甚至引發相關企業的生存問題。
無獨有偶。我國的一些大型汽車企業也把先期合作的寶貴機會、后期配套的巨大空間讓給了海外相關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影響了國內企業的成長發展。一些新能源汽車產品上出現的美國混合動力裝置、日本動力電池等等,無言訴說了核心技術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缺失。有識之士疾呼,新能源汽車行業有重蹈“核心技術缺失、產業空心化現象”覆轍的危險。
汽車零部件的孱弱,造成了自主車企的脆弱。最短的部分決定了整體表現的“木桶原理”,提示我們堅實的自主零部件基礎才能頂托起強大的自主汽車產業。待到誕生出更多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型自主零部件供應商,“中國品牌”汽車必然破繭化蝶。
- 上一篇:提升零部件核心競爭力需頂層設計 2015/9/23
- 下一篇:零部件產業對外開放力度逐漸加大 2015/9/22